百度360必应搜狗淘宝本站头条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技术资源 > 正文

python:从 12 分钟到 20 秒的奇迹之旅

off999 2025-09-04 15:38 3 浏览 0 评论

大家好,我是一个常年与代码和数据打交道的程序员。最近,我经历了一次令人头疼的性能挑战。我的一个 Python 脚本需要处理一个超过一百万行的数据集,任务是对数据进行筛选、清洗并导出结果。然而,这个本该快速完成的任务,却像蜗牛一样慢,每次运行竟然需要超过 12 分钟。面对漫长的等待,我深知必须采取行动。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是如何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改变,将脚本的运行时间从 12 分钟锐减到 20 秒以内的。这不是什么魔法,而是一次对 Python 编程效率的深刻反思和实践。我将详细剖析旧代码的低效之处,揭示新方法背后的原理,并分享在此过程中我学到的宝贵经验。希望我的这段经历,能为正在为数据处理速度发愁的你,带来一些启发。

第一节:痛苦的开端——一个效率低下的 Python 脚本

我们的故事从一个简单的任务开始:处理一个名为big_data.csv的大文件。这个文件拥有超过 100 万行数据,每一行都代表一条记录。我的目标是找到所有状态为“Active”的记录,并将它们保存到一个新的 CSV 文件中。

最初,我采用了最直接、最符合直觉的 Python 编程方式。代码大致是这样的:

# 缓慢且低效的原始版本
data = []
with open("big_data.csv", "r") as file:
    for line in file.readlines():
        values = line.strip().split(",")
        if values[2] == "Active":
            data.append(values)

# 将结果写回文件
with open("filtered_data.csv", "w") as file:
    for row in data:
        file.write(",".join(row) + "\n")

这段代码看似逻辑清晰,但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性能陷阱。它采用了逐行读取、逐行处理、逐行写入的“三部曲”模式。

首先,file.readlines()会一次性将整个大文件读入内存,这对于百万行的数据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内存开销。如果文件更大,甚至可能导致内存溢出。

其次,for line in file.readlines():这个循环,是典型的纯 Python 循环。Python 解释器在处理这种循环时,需要对每一行数据进行字符串分割、条件判断和列表追加等操作。这些操作在 Python 层面执行,效率远低于底层编译后的代码。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在用勺子一点点舀水,而不是使用水泵和管道。

最后,for row in data:的写入过程也同样是逐行操作。每一次file.write()调用都会涉及底层的 I/O 操作,频繁的 I/O 调用同样是性能的杀手。

正是这种“逐行”处理的思维,导致我的脚本运行时间长达 12 分钟。这不仅仅是时间的浪费,更是对编程耐心和效率的巨大考验。我意识到,这种手动逐行处理的方式,在面对大数据集时是完全不可取的。它就像在数字化的时代,还在用手工的方式处理海量信息。

第二节:潘多拉的魔盒——揭开 Pandas 库的神秘面纱

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痛苦的调试后,我开始反思,是否有什么现成的工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熟悉的名字:Pandas。

Pandas 是一个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库,我之前用过,但从未真正深入了解其底层机制。我决定重新审视它,并尝试用它来重写我的脚本。

这是我用 Pandas 重写后的代码:

import pandas as pd

df = pd.read_csv("big_data.csv")
filtered_df = df[df["status"] == "Active"]
filtered_df.to_csv("filtered_data.csv", index=False)

这段代码看起来简洁得不可思议,但它却带来了惊人的效果。我的脚本运行时间从 12 分钟骤降至不到 20 秒。

那么,为什么 Pandas 能带来如此巨大的性能提升呢?我深入研究后,发现了其背后的几个关键原因:

1. 向量化操作: Pandas 的核心思想是向量化(Vectorization)。它不像我的原始脚本那样逐行处理数据,而是对整个列(Series)或整个 DataFrame 进行批量操作。在上面的代码中,df["status"] == "Active"这一行代码,并没有逐行遍历去判断每一行数据的status列是否等于“Active”。相反,Pandas 利用底层 C 语言优化的代码,一次性对status这一整列的所有值进行判断,并返回一个布尔类型的 Series。这种批量处理的方式,极大地减少了 Python 循环的开销,从而实现了性能的飞跃。

2. C 语言优化: Pandas 的底层是用 C 语言实现的,而 C 语言的执行效率远高于纯 Python 代码。它将许多底层的数据操作,如文件读取、数据筛选等,都交给了 C 语言代码来完成。这就像把一个复杂的计算任务从一个通用处理器(Python 解释器)转移到了一个专门为该任务优化的硬件(C 语言代码)上。

3. NumPy 数组: Pandas 内部广泛使用了 NumPy 数组。NumPy 数组是一种在内存中连续存储、类型一致的数据结构,它比 Python 的列表更加紧凑和高效。这使得 Pandas 在进行数据操作时,能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的内存和 CPU 缓存,进一步提升性能。

4. 优化的 I/O 操作: pd.read_csv()df.to_csv()这两个函数,都经过了高度优化。它们能够以更高效的方式读取和写入文件,避免了原始脚本中频繁的 I/O 调用。特别是pd.read_csv(),它能够以向量化的方式读取 CSV 文件,一次性处理整个文件,而不是逐行读取。

总而言之,Pandas 之所以快,是因为它将低效的纯 Python 循环和逐行操作,替换成了底层用 C 语言优化的、基于 NumPy 数组的向量化操作。这是一种从根本上改变数据处理模式的优化。

第三节:优化之前先分析——别再盲猜瓶颈所在

在这次经历中,我还学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训:在优化代码之前,一定要先找到真正的性能瓶颈。

在开始重构代码之前,我曾猜测,可能是数据筛选和列表追加的操作占用了大部分时间。但为了验证我的猜测,我使用了 Python 内置的cProfiletime模块。

cProfile是一个功能强大的代码性能分析工具,它可以详细地报告每个函数被调用的次数以及执行时间。我写了一个简单的函数,包含了 Pandas 版本的处理逻辑,并用cProfile来运行它:

import cProfile
import pandas as pd

def process():
    df = pd.read_csv("big_data.csv")
    df = df[df["status"] == "Active"]
    df.to_csv("filtered_data.csv", index=False)

cProfile.run("process()")

cProfile的分析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它清楚地显示,大部分时间竟然都花费在了pd.read_csv()这一步上。这验证了我的直觉,即 I/O 操作是主要的瓶颈,也进一步坚定了我的信念:使用 Pandas 来优化文件读取是正确的选择。

这个小小的分析步骤,让我避免了在错误的地方浪费时间。它告诉我,不要凭借感觉去优化,而是要用数据说话。cProfile就像一个 X 光机,能够穿透代码的表面,直击问题的核心。

第四节:更进一步——内存效率与 Dask 的登场

虽然 Pandas 已经解决了我的主要问题,但对于更大的数据集,我意识到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优化手段。其中之一就是内存效率。

在处理数百万甚至数千万行的数据时,如果内存不足,即使是 Pandas 也会变得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研究了 Pandas 的内存优化技巧,发现可以通过指定数据类型来显著减少内存占用。

例如,在我的数据集中,status列只有“Active”和“Inactive”两种状态。在默认情况下,Pandas 会将其作为字符串(object 类型)来存储,每个字符串都会占用一定的内存空间。如果我将其转换为categorical类型,Pandas 就会将其内部表示为整数,并维护一个映射表。

代码如下:

df = pd.read_csv("big_data.csv", dtype={"status": "category"})

这个小小的改动,让我的内存使用量减少了 40%。对于处理大型数据集的开发者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技巧。

然而,如果数据量大到连 Pandas 和内存优化都无法应对,该怎么办?当数据集的大小超过了你的计算机内存时,Pandas 就会力不从心,因为它需要将所有数据都加载到内存中。

这时,我发现了另一个强大的工具:Dask。

Dask 是一个并行计算库,它能够像 Pandas 一样处理数据,但它专为处理“out-of-core”(超出内存)数据集而设计。它的 API 与 Pandas 非常相似,这使得我能够非常轻松地将代码从 Pandas 迁移到 Dask。

Dask 的基本原理是,它不会一次性将所有数据加载到内存中,而是将数据集分割成多个小的 Pandas DataFrame,并在需要时才进行计算。它提供了一种“延迟计算”的机制。

使用 Dask 的代码如下:

import dask.dataframe as dd

df = dd.read_csv("big_data.csv")
filtered_df = df[df["status"] == "Active"]
filtered_df.to_csv("filtered_data", single_file=True)

这段代码看起来与 Pandas 版本几乎一模一样,但它可以在不占用大量内存的情况下处理更大的数据集。Dask 会利用多核 CPU 的优势,并行地处理这些小的 DataFrame,从而进一步提升性能。

第五节:并行处理——硬件的额外加成

值得一提的是,Dask 和 Pandas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天然地利用多核 CPU 的优势,实现并行处理。

例如,dask.dataframe.read_csv()在读取文件时,可以自动将文件分割成多个分区,并由不同的 CPU 核心并行地读取和处理。dask.dataframe.to_csv()也同样支持并行写入。

这种并行处理的能力,使得我们可以在不改变代码逻辑的情况下,享受到硬件带来的额外性能提升。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免费”加速。

第六节:从这次修复中学到的宝贵经验

通过这次将脚本运行时间从 12 分钟缩短到 20 秒的经历,我总结了几个宝贵的经验,它们不仅仅适用于 Python,也适用于所有数据处理任务:

  1. 避免低效的循环: 在处理大量数据时,应尽量避免使用纯 Python 的for循环进行逐行操作。这是一种低效的编程模式。相反,应该拥抱像 Pandas 这样的库所提供的向量化操作。
  2. 优化前先分析: 在开始优化之前,不要凭空猜测性能瓶颈。使用像cProfiletime这样的工具,来准确地定位代码中最耗时的部分。
  3. 选择合适的工具: Python 生态系统非常丰富,针对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工具。对于数据处理,Pandas 通常是首选。如果数据量过大,超出了内存限制,Dask 则是更好的选择。
  4. 小改动,大收益: 有时,一个看似微小的代码结构改变,比如从一个低效的循环切换到一个优化的库函数,就能带来巨大的性能提升。

结语:Python 并不慢,低效的是代码

在这次经历之前,我可能会认为 Python 本身就是一种“慢”的语言。但这次修复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Python 本身并不慢,真正低效的是那些没有充分利用其强大生态系统和底层优化库的代码。

通过学习正确的编程技巧,选择合适的库,我们可以将一个慢得令人沮丧的脚本,转变为一个高效、快速的工具。这次经历不仅仅是一次性能优化,更是一次对编程思维的升级。它让我意识到,作为开发者,我们不仅要让代码能够运行,更要让它能够高效、优雅地运行。

我希望我的这段经历,能激励大家在遇到性能问题时,不要轻易放弃,而是深入探究,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利用正确的工具,将挑战转化为成长的机会。

相关推荐

python:从 12 分钟到 20 秒的奇迹之旅

大家好,我是一个常年与代码和数据打交道的程序员。最近,我经历了一次令人头疼的性能挑战。我的一个Python脚本需要处理一个超过一百万行的数据集,任务是对数据进行筛选、清洗并导出结果。然而,这个本该...

玩星露谷还能学Python?比刷题更上瘾的学习方法

最近朋友在玩星露谷,想起之前网上安利的星露谷编程游戏,然后就被带入坑了。本以为是普通种田游戏,结果全程用Python写代码通关,边摸鱼边学,打工人狂喜!举个游戏里怎么用Python?比如“自动收...

大数据计算学习,难度究竟几何?_大数据算法怎么学

大数据计算学习,难度究竟几何?在当今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大数据计算就像是一颗闪耀的明星,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很多小伙伴都对学习大数据计算充满了好奇,但又担心它的难度太高,自己学不会。那么,大数据计算学习...

不是活爹们 你们学Python都不刷项目的吗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编程语言就像是一把把神奇的钥匙,能为我们打开不同的职业大门。而Python,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那一把。但现在问题来了,Python实操项目怎么学习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

Python的 10 个“天坑”:搞懂这些,才算真正迈入高手之列

引言:Python的“表里不一”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Python开发者,我深知Python的魅力所在:它语法简洁,入门门槛低,似乎几个月的学习就能让你自信满满地写出代码。然而,正是这种“表面上...

Python:开启编程世界的万能钥匙_python编程窗口怎么打开

一、引言嘿,老铁们!在当今的编程世界里,Python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无数扇门。它以其简洁的语法、丰富的库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无论是初出茅庐的编程小白,还是经验丰富的开发者...

这 6 个 Python 项目,带你从新手蜕变为实战高手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刷完了YouTube上所有的Python教程,写了不下五六个“待办事项”应用,却依然感到自己离一个真正的开发者遥不可及。打开Udemy,课程列表满满当当,但总感觉...

用Python做WiFi嗅探?5分钟上手黑客同款技能(附代码)

本文是【Python网络安全】入门教学文章,建议收藏!适合安全学习者、网络审计员、Python进阶者阅读。有没有想过,你的电脑其实可以像个“监听器”,实时捕捉周围WiFi的蛛丝马迹?是的,哪怕你不是...

用 Python 守护你的 API:从入门到实践的安全监测指南

今天我们聊聊一个既技术又务实的话题——如何用Python进行API安全监测。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API已成为现代应用程序的核心桥梁,从前端到后端,从移动端到物联网设备,几乎无处不在。可与...

学计算机专业,到底学些啥玩意儿?

#计算机专业##学计算机#跟你们说个真事儿:我表弟去年报志愿,听人说“学计算机能拿高薪”,咔咔就选了软件工程。结果开学第一周就给我发消息:“哥,啥是‘数据结构’?老师讲指针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脑子像...

Python 12 个鲜为人知的宝藏库,让运维工作量减少 90%

Python12个鲜为人知的宝藏库,让运维工作量减少90%作为一名开发者,你可能对Jenkins流水线、繁琐的配置和午夜紧急回滚习以为常。尽管你可能是Python编程高手,但面对运维的日...

别小看“拖延症”:Python 惰性(Lazy)求值的 9 种用法

如果要选出一个最能体现Python优雅之处的特性,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惰性(lazy)求值。所谓惰性求值(LazyEvaluation),就是将计算延迟到真正需要的时候才执行。这种机制让P...

学 Python 就像谈恋爱:从暧昧到正式牵手,我用 8 个瞬间讲透了!

你有没有发现,人生里很多重要的事情,第一步都是最难的。第一次约会、第一次上台讲话、第一次进健身房……总有点怯场。学Python也一样。很多人一听到“编程”两个字,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黑屏幕上飞...

Python 入门不用愁!5 个核心知识 + 3 个偷懒技巧,小白 3 天就能上手

提到编程,很多人会觉得“太难了,学不会”。但Python不一样,它就像编程语言里的“白话文”,语法简单、逻辑清晰,哪怕是零基础小白,掌握几个核心知识点和小技巧,也能快速上手。今天就带大家解锁...

信息技术专业学什么?从敲代码到搞安全,这些内容要掌握

提到信息技术专业,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写代码的”。其实这个专业的学习内容远不止于此,它更像一个“数字时代工具箱”,既教你搭建系统,也教你维护网络,还能让你搞懂数据背后的逻辑。下面就用大白话讲讲这个专...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